骗取金融票证罪判刑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一、骗取金融票证罪判刑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的规定:
自然人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由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
二、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立案标准是怎么样的?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
(四)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三、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
犯罪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安全。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是指除银行以外的各种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如证券、保险、期货、外汇、融资租赁、信托投资公司等。这里的“安全”,是指骗贷行为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这些资产与正常贷款相比处于相对不安全状态,不利于银行的风险防范。
2、客观要件
客观方面:在向银行申办贷款的过程中采取了欺骗手段。只要行为人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有虚构事实、掩盖真相的情节,或者在申请贷款过程中,提供了假证明、假材料,或者不如实填写贷款资金真实用途,以骗得贷款的顺利审批的,都属于“欺骗手段”。
3、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通常是贷款人,但若担保人、银行职员等帮助贷款人出谋划策,掩盖真相、提供虚假材料等的,也可能构成本罪的共犯。另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犯罪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要件
主观方面:应该为故意,即积极采取欺骗手段,追求获得贷款归贷款人使用的目的。如果贷款人主观上有将贷款占为己有,不再归还的目的,则应当构成贷款诈骗罪。
综合上面所说的 ,骗取金融票证就是属于利用欺骗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票证,对于此行为只要符合条件的话,那么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在进行处罚的时候就会按照损失的大小来进行判决,对于犯罪者不仅要被判有期徒刑,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罚金。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无论是工伤
无论是工伤,还是交通事故,总之如果我们受伤了就要去医院检查治疗,如果严重就会出现住院的情况,那么如果住院了这期间也是会涉及到误工费问题的,出......
·北京空当社保补缴需要怎样办理
社保对于社会上的劳动者尤为重要,对于劳动者的生活和医疗、保险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求劳动者在进行劳动时,必须为劳动者缴纳这类保险。相关的劳......
·一、房屋买卖税高还是遗产税高?
一、房屋买卖税高还是遗产税高?我国目前并未开征遗产税,也从未发布遗产税相关条例或条例草案。在继承房屋办理过程中不需缴税,在对外出售时需要全额......
·漏诊的医疗过错度是多少
漏诊的医疗过错度是多少?一、医疗过错参与度概念医疗过错参与度是指在受理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诉讼案件中,依据职权或应医患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委......
·一、放弃继承后私下签协议平分合法吗?
一、放弃继承后私下签协议平分合法吗?不合法的,依《继承法》规定,继承权人可以放弃继承权,放弃继承权须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一般是书写放弃继承权声明......
·一、未尽赡养义务的子女继承权是否受保护?
一、未尽赡养义务的子女继承权是否受保护?未尽赡养义务的子女继承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分配遗产的时候会少分。《民法典》规定,有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废止后的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废止后的规定?一、适用法律确定《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废止后,外商投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
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1、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
·公司不发放高温补贴职工应该怎么办?
如果用人单位依法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而不发放的,属于违法行为,侵害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劳动者可以向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