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职员可以得到补偿吗?
单位与职员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要支付赔偿金需要结合具体情形来判断,需要支付赔偿金的情形如下:
1.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数额是经济补偿金的二倍,在试用期,那肯定是不到六个月了,经济补偿为半个月工资,最后赔偿金的数额就是一个月的工资。
2.劳动者提出离职,企业不需支付补偿金。
3.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支付补偿金;
4.劳动者同企业未解除劳动合同就和另一个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那么新签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合同,因此造成企业损失的,劳动者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赔偿责任,新公司如果知道劳动者和企业还未解除劳动关系还同劳动者签合同,那么该公司也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调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对于单位与职员解除劳动合同,职员可以得到补偿金的情形,有些公司会因为职员没有提出补偿请求而不支付补偿金,此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为了使得自己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建议职员在辞职前六了解自己是否可以得到赔偿金,如果可以在离职时就领取。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抢劫罪判刑三年能缓刑吗,有哪些规定
对于构成抢劫罪的犯罪分子来讲,如果犯罪情节比较轻微的话,一般都会争取最后适用缓刑的。那么“抢劫罪判刑三年能缓刑吗”可能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不是......
·离婚诉讼中的举证期限是多久
离婚诉讼中的举证期限是多久1、法院传唤双方当事人的灵活性简易程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基本法律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体现简洁和效率。如果法院口......
·离婚分割股票该怎么操作
离婚分割股票该怎么操作1、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股票,首先要确定夫妻共同股票的范围:(1)有约从约。《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
·税收征管法规定股权转让交税吗
税收征管法规定股权转让交税吗?股权转让是需要交税的,具体的规定是:(一)如属于个人股权转让,按以下规定缴纳税款:1、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
·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有哪些
适用无过错责任有哪些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2条)2、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
·扫黑除恶有追诉期吗
扫黑除恶有追诉期的。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扫黑除恶案件是受追诉时效限制的,但如果已经立案或者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的,可以不受追诉时效......
·法院能否执行癌症病人
患癌症不是免除执行的理由,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执行应当是无条件的。但身患癌症,法院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被执行人未......
·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包括哪些
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包括哪些一、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包括哪些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罪过的内容,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必须认......
·家庭婚姻协议离婚手续如何办理?
婚姻法是以调整家庭关系为主的法律规范,根据该法规的规定,在家庭婚姻出现裂痕后,可以通过协议或者诉讼的方式办理离婚手续。由于协议的方式最简单,......
·谁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案件,是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且已交付执行或执行完毕的案件,为了保证人民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并使确有错误的裁判能......
·入职造假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入职造假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