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女儿有继承权吗?
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无论儿子还是女儿,不论已婚、未婚,在继承父母遗产时,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女儿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在处理已经出嫁的女儿的继承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认已出嫁女儿对父母的遗产享有法定继承权,但在确定其应分得遗产的份额时,应考虑该女儿对父母所尽义务的多少。
(2)女儿出嫁时,父母送给女儿的陪嫁或嫁妆属于赠与行为,不能冲抵其对父母遗产的继承份额。
(3)父母已死亡多年,遗产已经被其他继承人分割完毕后,已经出嫁多年的女儿再回家要求继承父母遗产的,如果根据法律规定,出嫁女儿的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其继承权则不受法律保护。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儿媳有继承公婆财产的权利吗
一般而言,媳妇不能作为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公公、婆婆的房产或财产,但是丧偶媳妇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除外。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私有财产的稳定性。在继承中子女的继承权要优于配偶的继承权,这其中的原因是,子女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而配偶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其继承权是以婚姻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不像血缘关系那样永生存在。这一点可以从代位继承的规定中得验证。
一般而言,可以以以下原因请求继承:
1、以有困难需要得到女方家的帮助、照顾的身份参加;
2、以尽到了主要的赡养老人义务的身份参加;
3、以其他法律上认可的理由。
不管女儿是否已经出嫁,其实对于自己亲生父母的遗产都是享有继承权的,并且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与儿子享有的继承权是一样的。另外,要是女儿对父母履行了较多的赡养义务,那么在继承遗产的时候还能多分得一些。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故意犯罪后又过失犯罪的能判缓刑吗?
故意犯罪后又过失犯罪的能判缓刑吗?犯罪分子故意犯罪被处罚的,之后过失犯罪属于累犯,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和一般犯罪人有所不同,它是在犯罪已......
·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后果是应该如何的
法院强制执行的后果有:1、如果有能力履行而拒不执行,法院强制执行房产、汽车等财产,会被拘留或者罚款,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罪。2、强......
·法院决定逮捕后宣告无罪的国家赔偿可以申请吗?
一、法院决定逮捕后宣告无罪的国家赔偿可以申请吗?是可以申请的;《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 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
·代写遗嘱有效么
代写遗嘱有效么法律上要求见证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须与继承遗产及遗产继承人均无利害关系,两个见证人须全程见证遗嘱书立过程。1、遗嘱人口述......
·一、在婚后买房夫妻共同财产房产吗?
一、在婚后买房夫妻共同财产房产吗?1、婚后买房属于共同财产的情况:在夫妻婚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子,夫妻双方没有明确约定的话,房产证上只写其中一......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多久
一、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多久《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
·民事诉讼程序错误怎么办?
民事诉讼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最高的民事案件,然而民事诉讼有时会出现一定的程序错误,如何应对民事诉讼程序错误,通常需要我们对民事诉讼的过......
·怀孕期间不给产假工资怎么算?
1、首先,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生育津贴的计算方法为:月缴费工资/30天×产假天数。2、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
·同居关系解除时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如何确定
同居关系解除时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如何确定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依照此法条可......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冰毒超过多少判死刑?
毒品在我国,对于人们的身体伤害是十分严重的同时,不仅控制了人们的身体,而且还控制了人们的心里。因此我们国家对于吸毒以及贩毒的行为是非常反对的......
·一、员工生病可以辞退吗?
一、员工生病可以辞退吗根据劳动法律的规定,劳动者在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