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一般商标抢注怎么办
商标抢注怎么办
1、当被抢注商标进入初步审定公告,提出异议。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三十条 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
《商标法》第三十一条 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2、当被强注的商标核准注册时,可以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争议,撤销被强注的商标。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四十一条 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撤销该注册商标;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
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争议的,可以自该商标经核准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裁定。
商标评审委员会收到裁定申请后,应当通知有关当事人,并限期提出答辩。
首先,你要证明对方主观方面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认定方式通常为:
1、看他注册成功后是否自己使用,即用在自己的产品上,这种产品是否和被抢注人的产品属同类或近似产品;
2、是否对被抢注人高价转让或高价许可使用该商标;
3、是否直接控告被抢注人侵权,并提出赔偿请求。
其次,证明对方采取了不正当手段。 认定方式:
1、申请人利用与他人同行的关系。
2、利用与他人曾经合作过的背景。
3、同一区域内了解内情的其他人。
利用其不同的条件和自有的优势,如管理者、法律顾问、记者、商标代理人等,在进行新闻采访或进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了解到经营者商标使用的情况,并能预见抢注该商标所带来的利益而抢先注册。
在我国对于商标抢注这种事件,只要抢注的证据确凿那么就属于一种违法的行为。对于商标抢注的情况,可以首先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然后就像法院提出诉讼,提交充足的证据,法院如果受理那么会通知双方上庭的时间,这就需要专业的律师给你解决一些问题。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赠与房产出售要交税吗?
赠与房产出售要交税吗?需要。1、营业税依据现行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
·没签订劳动合同应得到什么补偿
没签订劳动合同应得到什么补偿1、对未签劳动合同员工支付双倍工资的赔偿《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位......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是那些
一、建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是那些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常见的问题1、工程设计质量不高目前,很多工程设计对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很多......
·职业病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职业病的构成条件是什么一、职业病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构成职业病的四要素:(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2)必须......
·《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内容是什么?
《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内容是什么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制定......
·销售假药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有哪些?
销售假药罪与诈骗罪的区别有哪些?1、侵犯的客体不同。生产、销售假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生命权、健康权;而诈骗罪侵犯的则是公私财......
·一、国务院彩礼的标准是否有规定?
一、国务院彩礼的标准是否有规定?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令并无婚约彩礼的规定和表述。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
·遗弃罪的管辖权归谁?
遗弃罪的管辖权归谁?一、什么是遗弃罪遗弃罪(我国刑法第261条),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
·在我国没分居可以起诉离婚吗?
在我国没分居可以起诉离婚吗?我国的婚姻自由,当然也包括离婚自由,可以起诉离婚。起诉离婚没有限制,但法院要根据相关情况进行判决,不一定会判决离......
·合同期限 ?
合同期限?第一条本合同期限为(从下列a、b中选择):?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b.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
·同居期间所生子女,抚养费与抚养权怎么处理?
根据《民法典》第1071条的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