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解决借贷纠纷
(一)调解
根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申请调解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明确的被申请调解人,如公民、法人等的基本情况。
2、有具体的调解要求,如要求被申请人履行还款义务等。
3、有提出调解申请的事实依据,如借款合同、担保协议等。
4、该纠纷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受理范围。经调解达成协议后,债务人应按约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对于签订协议后债务人又反悔或部分反悔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因此,解决借贷纠纷可向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调解申请。
(二)诉讼
对一些较为复杂、对方当事人较难对付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很难解决的案件,债权人就可选择诉讼程序来解决。
1、法院处理债务纠纷是最终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解决方式。
2、诉讼时限受法律的严格限制。法院在收到公民的民事起诉状或口头起诉立案后,民事案件的第一审审理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也可延长6个月;不服第一审判决的,当事人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服第一审裁定的,当事人须在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民事案件的二审审理期限为3个月。
二、签订借款合同应注意哪些问题
1、看对方的固定资产、经济收入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具备偿还能力。
2、看对方平时为人怎样,信誉如何,如果借款人有过“有借无还”的“劣迹”,就要坚决拒绝。切莫因碍于面子、听信花言巧语或接受小恩小惠而盲目借款,不然,最终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3、不要顾及人情、关系等因素,一定要让借款人当面写清合同或借据,并写明借款人、借款金额、用途、利率和还款时间等内容,签字画押,双方各执一份,妥善保存。
4、对于大额借款最好由借款人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或担保单位,必要时还可以让借款人以存单、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个人财产作抵押,并完善担保或抵押手续。这样,借款人万一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可以向保证人追索借款或合法地以抵押物抵偿借款。
5、查明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是否合法。对于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博、贩毒吸毒等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国家法律不予保护。
6、借款利率应合理合法,最高不能超过年利率36%。
当事人需要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方式,否则的话也是不利于纠纷解决的。而要是选择向法院起诉的话,书写起诉状、收集相应的证据也是比较重要的,若自己不知道要怎么做的话,可以咨询一下专业的律师。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以土地使用权抵债协议书的模板是什么?
以土地使用权抵债协议书的模板是什么?一、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LandUseRights)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
·离婚协议不让一方探视是否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
离婚协议不让一方探视是否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离婚协议书中约定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不得探望孩子的内容是违法的。法律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 ......
·什么是集资诈骗罪帮助犯?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犯罪手法也是在不断更新。现在社会集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而且也一直不断的出现新型的集资诈骗手段,让......
·有期徒刑7年何时可以减刑?减刑多少?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公民违反刑法,都会判处有期徒刑。当然法律并不是冷漠无情,如果服刑期间表现良好,认罪态度积极等,有期徒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减......
·对于故意伤害罪最多判多久?
对于故意伤害罪最多判多久?故意伤害罪,最多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一、未解除劳动合同社保怎么办理?
一、未解除劳动合同社保怎么办理?未解除劳动合同社保的办理主要是:1、应凭《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和《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及时到社会保险经......
·交通事故中人伤保险公司赔偿那些费
交通事故中人伤保险公司赔偿那些费《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中。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
·乘客打驾驶员量刑是多少?
一、乘客打驾驶员量刑是多少?依照具体造成的后果而定。对正在驾驶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进行殴打,造成驾驶人员无法正常驾驶车辆,给不特定多数人......
·拖欠买卖合同欠条利息有权利主张吗?
拖欠买卖合同欠条利息有权利主张吗?买卖合同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或者该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出卖人以买受人违约为由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的,人民法......
·一、员工主动离职给补偿金吗?
一、员工主动离职给补偿金吗?员工主动离职且公司没有过错的是不需要给予补偿的,但是需要支付与实际工作时间相对应的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