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孩子的抚养给男方给予抚养费的原则是什么?
一、确定小孩抚养费支付数额的一般原则
1、子女的实际需要原则
我国《婚姻法》在解决子女抚养问题时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在父母离婚后,受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未成年子女。因此,在离婚诉讼确定抚养费的数额时,法官一般会优先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同时还会参照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避免在父母离婚以后子女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尊重父母共同意愿并法院适当调整原则
父母离婚后,无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父母经平等协商,可就抚养费的多少、支付期限、支付方式、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协商达成协议,如果该协议不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的,法院一般应予准许。但由于抚养费协议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父母达成一致协议的基础上,法院仍具有审核的义务,如果协议约定的抚养费数额明显过低,子女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或协议有其他不利于子女的,法院一般不予准许。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两种抚养费的具体计算方法,分“有固定收入的”和“无固定收入的”两种情况。然而,上述抚养费的计算方法应受“子女的实际需要”原则的制约,因为未和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所支付抚养费的数额只要满足子女的实际需要即可,如果支付能力有余,可以适当提高抚养标准,这也是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但是,所提高的标准不应没有限度。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收入畸高,另一方在抚养子女时便会依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计算方法,按照对方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计算抚养费,这样一来抚养费的计算数额可能达到月几十万、上百万元,远远超出子女生活的实际需要。法院在审理抚养费案件时,对上述情况一般不会支持,因为它偏离了抚养费的立法理念。抚养费的确定也是离婚纠纷中常常出现争辩的内容,因为一方没有能够拥有孩子的抚养权,所以会对抚养费有一定的心理阴影,认为自身不用给过多的抚养费,另一方会认为没有抚养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抚养费,不过抚养费内容法院会根据双方情况进行判定。离婚孩子的抚养给男方后,女方需要给予的抚养费要根据双方的意愿以及法院的判决来决定。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拾得遗失物卖给别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拾得遗失物卖给别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根据国家的规定,在公民拾得遗失物的条件下,需要根据电视或寻物启事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失主,并且归还所拾得的遗......
·商标相似属于侵权行为吗
属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
·上门女婿财产分割的原则是什么
如今法律上已经没有什么上门女婿的说法,女方可以到男方家居住,而男方亦是可以到女方家生活居住。而日后要是离婚的话,对财产的分割也是按照普通婚姻......
·认缴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纳?
认缴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纳?认缴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纳,因为注册资本进行认缴的时候,它后续有一个实缴到位的过程,而这个具体的每个月来缴纳多少一次性......
·一、夫妻离婚轮流抚养共同抚养孩子是否可以?
一、夫妻离婚轮流抚养共同抚养孩子是否可以?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可以双方协商,一旦协商不成,则需由法院判决。在有利于保护子......
·工程合同居间合同风险有哪些
工程合同居间合同风险有哪些一、居间合同的漏洞及欺诈1、居间人往往利用公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发布虚假信息,诱使委托人上当。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大众......
·农村宅基地可以空闲不用吗
一、宅基地可以空闲不用吗《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52条规定: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宅基地,......
·一、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醉驾拘役一般多少天?
一、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醉驾拘役一般多少天?醉驾拘役一般一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根据法律的规定,拘役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一......
·一、交通事故简易赔偿协议范本包括什么内容?
一、交通事故简易赔偿协议范本包括什么内容?交通事故简易赔偿协议范本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双方的基本信息;事件的简单概述;甲方对乙方需要赔偿的金额;......
·开车上高速公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开车上高速公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开车上高速公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任何动作,随时想好,观察好,准备好再做。譬如进入匝道,切入高速道,......
·聘用退休人员劳动合同是否必须签订退休人员
聘用退休人员劳动合同是否必须签订退休人员,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因为退休人已退出工作岗位,不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劳动主体资格,即不再具有建立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