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私放在押人员罪是什么意思
一、私放在押人员罪是什么
(一)私放在押人员罪的概念
私放在押人员罪,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非法释放的行为。
(二)私放在押人员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监管机关的监管制度。
2、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将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非法释放的行为。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是负有监管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
4、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万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而故意将其非法释放。
二、如何正确认定私放在押人员罪
(一)罪与非罪
在监管工作中,因警惕性不高、警戒不严、管理松懈而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或者由于工作粗枝大叶、疏忽大意而错放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这种情况一般属于职务上的过错,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情节严重的,也可以玩忽职守罪论处。
(二)既遂与未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已经脱离了监管人或押解人监管的为既遂。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目的是为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摆脱司法机关和监管人员的控制,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既遂与否,应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是否逃脱了监管机关和监管人员的控制为标准。
如果是在监狱被私放的犯罪嫌疑人、被侍人、罪犯,虽已逃出监房,但在监狱的看管范围内被抓获的,属于未遂;或者虽已逃出狱外,但被及时发觉,当场抓获的,亦属未遂。如果巳逃离监管机关和监管人员的控制范围,应属既遂。
(三)私放在押人员罪与徇私枉法罪的区别
1、犯罪客观方面不同。犯本罪的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是利用监管或押解罪犯的职务之便,非法将罪犯私自放走;而徇私枉法罪的行为在客观上则是利用立案、侦查、预审、起诉和审判的合法权力,徇私枉法,对明知是有罪的人,作出不予立案、起诉的决它或者无罪判决、裁定,包庇罪犯。
2、犯罪主体不同。本罪的主体主要是对罪犯负有监管、押解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而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则主要是对刑事案件有立案、侦查、预审、起诉或审判权的司法工作人员。
如何正确认定私放在押人员罪?看到这里,相信您已经比较清楚。如果您还有具体的问题或者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对于本罪中司法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以及行为人直接故意主观方面把握不准,不妨找刑事辩护律师商量一下,他们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专业法学知识,一定能助您早日走出困境和迷茫。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一方借款是夫妻共同债务么
一方借款是夫妻共同债务么一、一方借款是夫妻共同债务么我国婚姻法第19条第三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
·法院立案收费标准规定
法院立案收费标准规定通过公权力来解决纠纷的,需要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此时则要求当事人交纳一定的诉讼费。对此,我国还规定了法院立案收费标......
·关于孩子的抚养权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是您都有所耳闻的,《民法典》随着社会的要求的提高也在相应做出调整,新的《民法典》已经出台了,《民法典》关于......
·交警怎么认定肇事逃逸?
交警怎么认定肇事逃逸?一、交警怎么认定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
·非法集资行政处罚措施主要有哪些
可能有些人难以想象,关于非法集资的这种案件当中还有一些行政处罚的性质参杂在里面,因为您都知道非法集资这在我国刑法当中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其实整......
·赠品印商标侵权吗
要看具体情形。如果所用的商标没有被注册或获得商标持有人的同意,则不构成侵权。反之,则构成侵权。从现在案例来看,搭赠是商品的一种商品的促销策略......
·对于虚假出资公司股权被该股东占有合法吗
对于虚假出资公司股权被该股东占有合法吗在公司注册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有的股东未出资或未足额出资的情况,这就涉嫌到虚假出资的问题,那么虚假出资......
·犯罪预备阶段中止是否一样?
犯罪预备阶段中止是否一样?一、犯罪预备阶段中止是否一样?犯罪预备阶段中止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1、概念不同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
·腻子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是什么?
内墙腻子规范—内墙腻子验收规范1、检查腻子表面是否干透(腻子不干,如果刷涂料,就容易出现开裂现象)。2、检查腻子表面是否存在裂纹(出现裂纹一定要及......
·离婚后共同抚养孩子法律是否允许?
离婚后共同抚养孩子法律是否允许?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相同的,如果双方决定离婚,无论哪一方都会想要获得孩子的抚养权与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实......
·法律规定企业间能否相互借贷
企业间能否相互借贷可以相互借款,但限于生产、经营需要。我国司法对企业之间互相借款行为支持的情况限于“为生产、经营需要”,所以企业之间是可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