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起诉离婚协议书生效吗?
一、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十四条的规定,附协议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并不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时生效,而是以双方协议离婚为生效要件,在双方未能在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离婚或法院协议离婚的情况下,该离婚协议并没有生效,对夫妻双方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作为法院处理离婚案件的直接依据,法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如果双方夫妻感情不睦,已无和好可能,法院会依法应准予王先生与李小姐离婚。李小姐要求按照双方达成的离婚协议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由于该协议是以协议离婚为前提,在双方未能在婚姻登记机关协议离婚的情况下,该协议没有生效,对双方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该协议不能作为法院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直接依据。如果请求判决离婚,财产依法重新分割。
二、离婚协议自双方签字时成立
离婚协议因涉及身份关系不受《合同法》调整,只能根据《民法通则》民事法律行为理论进行解释。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满足三个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以终止婚姻关系为目的,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相关问题达成的一致性意见,符合法律规定,也不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因此,应当认定离婚协议自夫妻双方达成共同意思表示时成立,即双方签字时成立。
三、离婚协议生效的前提条件
离婚协议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离婚协议的生效。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如何分割、子女由谁抚养等内容的约定都是以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为前提条件,如果双方没有解除婚姻关系,这些约定也根本无从谈起。《民法通则》第六十二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 因此,离婚协议被认定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就是解除婚姻关系。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在2003年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的理解与适用》一书中指出,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协议离婚。综上所述,如果离婚协议在夫妻双方离婚前签署,那么协议在离婚时法院判决过程中无效。因为婚姻关系没有解除,所谓的协议不成立。法院还是会根据双方实际客观情况进行财产分割。离婚起诉离婚协议书生效吗?以上就是我们对问题的回答,您看过之后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史微微律师,手机:19850716853
@史微微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部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法律实务经验,熟练掌握国家各项政...More>>
·敲诈勒索6000该怎么判
敲诈勒索6000元,达到刑法规定的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
·劳动合同变更书范本是什么样的
劳动合同变更书范本是什么样的劳动合同变更书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经甲乙双方平等自愿、协商同意,对原《劳动合同书》做如下变更:...
·实刑怎么改判缓刑,判缓刑有哪些条件?
我国法律是非常严谨的,如果嫌疑人被判了实刑,就意味着他要在监狱里生活,改判缓刑的机率不是没有,需要被告人重新上诉才有机会改判。要改判缓刑,必......
·企业五金商标被他人冒用怎么办?
维权途径有哪些?1.行政途径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县级以......
·检察信息公开主要作用是什么?
关于信息公开制度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不止是政府信息在公开,检察机关和法院关于一些信息也要公开,针对这一行为,使我们公检法机关的工作更加的透明化......
·一、劳动合同改签基本工资怎么进行规定?
一、劳动合同改签基本工资怎么进行规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相关待遇的享受可能产生影响。现在的劳动合同大多是格式化的,其中关于劳动报酬、福......
·夫妻存在期间的个人债务离婚时如何分配?
夫妻存在期间的个人债务离婚时如何分配?夫妻存在期间的个人债务离婚时分配由个人进行承担。夫妻一方婚前所欠个人债务,是其与债权人之间因特定法律事实......
·医疗过错鉴定回避制度是什么?
医疗过错鉴定回避制度是什么?一、医疗过错鉴定回避制度的法律原文司法鉴定人回避制度第一条为规范司法鉴定活动,保证司法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
·根据划痕险等级,如何理赔?
很多爱惜车子的车主,在选择车险时,往往会选择购买划痕险。如果在车子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单独划痕,并且划痕并不是由于碰撞或刮擦导致的汽车漆面受损......
·常见的逃税行为包括哪些
常见的逃税行为包括哪些?(一)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二)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三)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二、逃税......